本文共--字 阅读约--分钟 | 浏览: -- Last Updated: 2021-04-18
数据库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数据库设计的两个目标:
数据库设计是从用户对 数据的需求 出发,研究并构造数据库的过程,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直观设计法:一类最原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它利用设计者的经验和技巧来设计数据库模式;
规范设计法:一类较为普遍、常用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常见的有:新奥尔良设计方法、基于E-R
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基于第三范式的设计方法;
E-R
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1976年 提出,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用E-R
图构造一个反映现实世界实体之间联系的企业模式,然后将此模式转换成某一特定 DBMS
下的概念模式;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以领域专家的知识或经验为主导,模拟某一规范化设计的方法,通常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完成设计的某些过程。CASE(Computer Aided(or Assist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即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比如 Rational Rose。
分阶段规范设计方法,遵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将数据库设计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依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与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
按照分阶段规范设计方法,数据库设计分为六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需求分析的目标是了解与分析用户的信息及应用处理的要求,并将结果按一定格式整理而形成 需求分析报告。该分析报告是后续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的依据。
需求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听取数据库应用部门工作人员的报告,并与之座谈。
需求分析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数据库范围,即确定数据库应支持哪些应用功能。数据库设计人员可借助机构与职能关系图来确定数据库范围;
分析数据应用过程,指了解并分析数据与数据处理间的关系。在数据库范围确定之后,数据库设计人员应逐次地了解和分析每一部门或功能要用到哪些数据、数据使用的顺序、对数据作何处理和处理的策略以及处理的结果等;
收集与分析数据,是了解并分析数据的组成格式及操作特征,每个数据元素的语义及关系等,并将它们收集起来整理归档。数据流程图中所涉及的数据都是收集与分析的对象,主要包括报表、文件、单据及各种原始资料;
编写需求分析报告,是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整理而形成的,是随着该过程的不断深入而反复修改与完善的;
其中,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静态结构:是指不施加应用操作于其上时数据的原始状况,这可通过 数据分类表 和 数据元素表 进行说明;
动态结构:是指将应用操作施加于数据之上后数据的状况,可通过 任务分类表 和 数据操作特征表 进行说明;
数据约束:是指使用数据时的特殊要求。主要有数据安全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响应时间、数据恢复。
需求分析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概念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需求分析中产生的需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方法设计满足应用需求的用户信息结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独立于任何软件与硬件。
常用的方法:实体分析法(自顶向下法)和属性综合法(自底向上法)。其中是采用E-R
图作为概念模型的描述工具。
逻辑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等价的、并为特定DBMS所支持数据模型的结构。
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概念设计 -> 模型转换 -> 子模式设计 -> 编制应用程序设计说明 -> 设计评价 -> 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数据库逻辑结构,研究并构造物理结构的过程。
具体任务有:确定数据库在存储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及存取方法;建立索引和聚集;物理块大小、缓冲区个数和大小、数据压缩的选择等。
数据库实施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加载数据;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试运行;
只有经过试运行之后,确认系统无故障或暂未发现故障时,系统才能投入到生产实际中运行。
数据库系统投入实际运行标志着数据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基本完成,但绝不意味着设计和应用开发工作的终止。系统维护中最困难的工作是数据库重组与重构。
2.1、E-R图的表示方法
E-R 图提供了表示信息世界中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实体用矩形,属性用椭圆形,联系用菱形,都是无向边相连。
2.2、局部信息结构
根据需求分析报告中标明的不同用户视图 围所建立的满足该范围内用户需求的信息结构。
局部信息结构设计步骤:
2.3、全局信息结构设
全局信息结构设计是将所有局部信息结构合并成为一个全局信息结构。
各局部E-R图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属性冲突和命名冲突这两种采用讨论、协商等行政手段解决,结构冲突需要认真分析,采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全局 E-R 模型的优化要达到的三个目的:
在关系数据库设计中,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已设计好的E-R图转换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关系模型,通常包括三项工作:
3.1、将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型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原则:实体的属性作为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作为关系的码;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转换为 关系模式,原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三个三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原则: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2、数据模型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应该根据应用需要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关系规范化理论为指导,其方法如下:
3.3、设计用户子模式
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全局逻辑模型之后,可根据局部应用需求,利用视图设计更符合局部用户需要的用户外模式。
定义数据库全局模式主要是从系统的时间效率、空间效率、易维护等角度出发。
定义用户外模式时需考虑以下3 个方面:
物理设计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关系建立索引和聚集来实现与应用相关数据的逻辑连接和物理聚集,以改善对数据库的存取效率 。
建立索引:
建立聚集:
I/O
的数据命中率而改善存取速度,其功能由具体的 DBMS 所提供;